当前位置: 首页 » 考试资料 » 其他 » 新闻热点 » 正文

古代皇宫如何防火?见火不救要判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04  来源:太平洋消防网  浏览次数:998

最重的消防器材

太平缸重达3吨

古人不但在法律上有完善的消防法规,在实践中也建立起不少防火机制和设施。其中,消防器材中最重的是故宫鎏金太平缸。

太平缸,因避讳水、火二字,又称吉祥缸、门海,为紫禁城内重要的消防设施,通常设置于主殿等重点区域,长年注水,火情发生时就近取 水灭火,紫禁城原有308口大缸,按材质主要分为鎏金铜缸、烧古铜缸和铁缸,最大者重量可达3000公斤,盛水约2000公升。其中,鎏金铜缸最为贵重。

古代的消防器材有不少,比如棚索、斧、锯、旗号、火笼、火背心等。除了消防器材外,古人还建立了防火和灭火队伍。望火楼是最典型的 防火设施,《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建阳里的望火楼,该楼系一土台上建二层楼,比城内别的建筑物高。楼上有旗亭,在发生火灾时会击鼓报警,并用旗帜指明方 向。

防火队伍的雏形,应该起始于“喊火烛”。据《周礼》记载,仲春二月,当天上的火星行将出现之日,宫廷中负责掌管用火的官司员要敲着木铎走街串巷,以做好防火的宣传工作,这便是我国喊火烛的由来。

自西周始,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2000多年,民间喊火烛经久不衰。每到冬天,时近黄昏,街上就会传来一阵阵 “笃、笃、笃,寒冬腊月,火烛小心,水缸满满,灶仓清清”的呼喊声。这时,人们就会去看一看灶门口有没有火种,并将柴草拿净。古时没有钟表计时,人们把一 昼夜分成几个时辰,每个时辰2个小时,又把一夜分为五更天,并有专人按时辰报更喊火烛,以敲打竹制响器发出信号。

宋朝时,城市规模发展迅猛,北宋都城汴梁人口达二十万户。商业、手工业繁荣,坊、市交错。城市民居商肆火灾明显增多,火情严重。北 宋时,在厢、军巡铺的基础上,修建望火楼并配备器具和值守人员,形成了消防队雏形。《东京梦华录·防火》载:“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 人,夜间巡警收领公事。”至南宋,临安开始设置专业消防队,总称“潜火军兵”,建制单位称“隅”或“火隅”,有的称“队”,驻防地称“防隅官屋”。

说起宋朝的防火体制,不得不提及火烛管制。宋初,火烛监管非常严格。夜间必须按时熄灭火烛,如有特需,事先禀报“厢使”批准。重点 部位的火禁尤为严格。真宗下诏:“皇城内诸司,在京百司库务、仓、草场,无留火种,如致延燔,所犯人洎官吏,悉自斩。番休者减一等。”

明朝时,伴随城市发展,火灾频频发生,城中相继建立起多种消防组织,主要有三种形式,官办“救火兵”、“冷铺”,居民“火甲”,还有民间“潜火义社”。

清末,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消防警察机构在天津设立,各地民间救火会繁荣发展,上海率先成立救火联合会,天津地区的民间救火会更多达80余家。在天津乐安水会复原场景中,可以看到制作精良的人力唧筒,和水桶、火钩、火叉、葫芦灯等整套的灭火器具。

 
关键词: 火灾

如何查看完整内容?

方法: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查看!海量考试资料、通关题库,应有尽有!

欢迎关注太平洋消防网官方微信:tpy119com

 

手机版消防考试题库

微信扫一扫,开始做题

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