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考试资料 » 其他 » 新闻热点 » 正文

古代的消防器械长什么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3-30  来源:环球网  作者:葛凯迪  浏览次数:5186

水缸下燃炭火保持水不结冰

谈及中国的消防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3391281年商代武丁时期,根据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所述,曾有奴隶在夜间放火焚烧奴隶主的 三座粮食仓库,这也是文字出现后最早有关火灾的记录。此后,历代君主对于火灾的防范也日渐重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曾主张消防为关系国家贫富的五件 大事之一,并提出了修定火宪的意见。著名思想家墨子也曾在《备城门》《杂守》等文中提出了许多防火措施,还详细列明了建造要求及数字规定,可谓是我国最早 的消防技术规范。可见防火理念早已在古代中国就深入人心,古代的明哲先贤们也研究和总结出了无数防火的方法并发明了许多实用的防火工具。

对于防火措施的科学概括可追溯到《周易》中:“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此后东汉史学家荀悦在《申鉴·杂言》中又进 一步升华概括为:“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对于火灾“防患于未然”的理论思想也由此奠定。从汉代成都太守廉范,唐代岭南节度使杜预,到永州司马柳宗元 均推行“火政”,到了宋朝则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城市消防队,其组织形式与当今消防队极其相似。到了南宋时期该队伍已日趋成熟,淳祐十二年时临安已有消防队 7队,共计5100人,望火楼10座。

到了明代,皇宫的消防工作开始由禁卫军兼管。清康熙年间,开始设立防火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防火班人数不下200人。防火班 又称机桶处,机桶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救火器具。这种国产救火器又称“水龙”,一般置于消防队宿舍以便防止突发情况。清代后对于防火器具的研究则更为深入。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清朝时紫禁城内曾有大缸308尊,这308尊大水缸均置于殿门之前,并称之为“门海”。但这些水缸并非单纯做观赏之用,其最重要的 作用则是防止宫殿内着火。这308尊水缸每尊可贮水3000多升,一般由几十个太监专门负责管理。每天专管的太监都会派劳役从井内吊水,一担一担直到将水 缸装满。夏季需保证水质干净,没有异味;冬天则要保证缸内清水不结冰。太监们除了在缸口加盖之外,还会在大缸外围包上一层棉絮外套。在尤为寒冷的北方,有 时甚至还需把水缸架在特制的石圈上,下燃炭火,昼夜不熄,以保持缸内清水不会冻结成冰。

除此以外,历朝历代消防队的装备不计其数。宋朝时,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和太守时就为其建立的官府消防队(时称“潜火队”)配置了棚索、斧、锯、旗号、火笼、火背心等消防器材装备。时至明代,官府开始设立防火铺,并配有水桶、云梯、火钩等救火器具,其中最早的消防器械是藤斗水枪。

 
本文导航:
关键词: 消防器械

如何查看完整内容?

方法: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查看!海量考试资料、通关题库,应有尽有!

欢迎关注太平洋消防网官方微信:tpy119com

 

手机版消防考试题库

微信扫一扫,开始做题

备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