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及时、恰当地划定警戒区域
化学危险品发生泄漏时,必须根据泄漏情况及时划定警戒区,设置明显的警戒标志,无关人员车辆不得进入警戒区。警戒区内禁止一切火源,常见的火源有:未带防火阻燃器的汽车尾气、手持对讲机、移动电话、普通照相、摄像器材等,可燃气体扩散区域内禁止使用非防爆电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及无线通讯设施等。2002年8月26日,位于富阳市春江街道俞家埠村的金龙化工胶乳厂发生火灾,大量化工原料燃烧产生的猛烈火势瞬时吞噬了500多平方米的车间。富阳消防大队接警后,迅速调派4辆消防车、22名官兵赶赴火场扑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奋勇扑救,火势及时被基本控制,但由于厂内2号反应釜突然发生爆燃,致使在2号反应釜周边奋勇灭火的七名消防官兵光荣负伤。七名同志负伤后,其他参战官兵冒着生命危险立即抢救战友,继续战斗,直至大火被彻底扑灭。
如何有效划分警戒区域,救援人员可按扩散模型来确定,不具备条件时,亦可按经验并配合检测仪器确定。一般情况下,氯气罐、桶少量泄 漏,400米范围内全方位隔离;大量泄漏则800米范围内全方位隔离,然后在下风1.1X1.6平方公里范围内清理现场。氨气罐、瓶少量泄漏时,可设半径 为30米的隔离带;大量氨气泄漏时,可设60米隔离带,在下风处长1000米、宽400米的范围内设置警戒区,撤离所有人员。液化石油气可在爆炸下限二分 之一范围内设置警戒区,放射性物质可根据辐射强度确定。警戒区域划定后,还要根据泄漏化危品灾害事故的特点,通常又分为轻度(危)区、中度(危)区和重度 (危)区。我们在实际的处置中,依据以下原则可作参考。
(一)总的原则
毒物对人的急性毒性数据,适当考虑爆炸极限和防护器材等其它因素,作为划分重度、中度、轻度区域边界主要依据。毒区边界应是以给定浓度为中心,按一定浓度范围(正负百分之五)划定的染毒带。
(二)轻度区边界浓度
1、大于现场最高容许浓度,以避免轻度区过大,需要疏散的人员过多,时间长,增加救援量。
2、有轻度刺激,在其中活动能耐受较长时间,脱离染毒环境后,经一般治疗基本能自行恢复。
3、在该区域,救援人员对群众只作原则性的疏散指导,避免造成心理恐慌和秩序的混乱。
(三)中度区边界浓度
1、有较严重症状,但经及时治疗,一般无生命危险。
2、救援人员戴过滤式面具,可不穿防毒衣,能够活动2—3小时。
3、该区域为救援队伍重点救人的主要区域。
(四)重度区边界浓度
1、有严重症状,不脱离该区,不经紧急救治,30分钟内有生命危险。
2、只有少数佩戴氧气面具或隔绝式空气呼吸器,并穿着内置式重型防化服的人员才能进入该区域。
3、重度区边界浓度相对高些,尽量缩小该区域的范围。